- ·上一篇文章:中国首个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接入数据量破53亿条
- ·下一篇文章: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对美中关系未来发展保持乐观
中国平安:以科技赋能 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中新网北京3月15电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时表示,全球经济还有一定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金融风险挑战依然比较多。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同日表示,监管当局加强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与监管体系建设,引导科技在金融领域合理运用,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范一飞表示,下一步重点围绕四方面为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实践经验: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助力疏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做好顶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惠民服务水平;推动数据资源的融汇利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强化监管科技应用,提高金融风险甄别、防范、化解的能力。
自2014年起,互联网金融连续5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健康发展”、“异军突起”、“规范发展”、“警惕风险”,到2018年的“健全监管”,金融科技早已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热点。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作为国内最早的金融科技开拓者之一,中国平安旗下金融壹账通已成为中国金融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端到端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此次央行提出有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四个重点方向,据悉,金融壹账通均已有所布局。
“科技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提升产能,降低风险,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从而赋予金融机构更多的能力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表示,目前小微企业融资存在两大难题。一方面,金融机构面临着小微企业财务质量不佳、基础资产状况薄弱的难题;另一方面,小微企业面临着金融服务可得性低、成本高、业务流程复杂等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以金融科技为切入点,可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新的方案。比如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技术可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性、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能够极大地降低信息获取成本,解决中小企业风险评估问题,降低金融服务风险,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
叶望春表示,金融壹账通通过探索运用线上化、数据化、模块化、实时化、智能化的智能风控技术,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目前,金融壹账通已推出国内首个连接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金融科技服务平台,让中小企业获得更充分、更及时和更便捷的融资服务。
在服务对象上,金融壹账通实现了金融领域全覆盖。金融壹账通的服务板块涉及银行、保险、投资,实现了为金融领域全行业的大、中、小各类机构服务。目前,金融壹账通服务客户超3300家,其中包括银行、保险、其他非银机构等。
据平安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安目前拥有约3万名研发型科技人员和500多位大数据科学家,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金融科技、医疗科技等多个科技创新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人脸识别、智能读片、区块链等多项科研成果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18年,平安进一步提出“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战略,将业务场景和服务交易与底层的金融产品挂钩,实现科技赋能金融。
用“科技赋能金融”,通过科技让传统金融业务腾飞。平安长期投入科技创新,目前已将金融科技创新成果全方位赋能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核心金融业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体验、强化风控,增强竞争力。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同日表示,今年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支持过程中要注重市场规律,坚持精准支持。提高金融科技服务水平,提升客户获取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信贷投放能力。
据了解,2019年平安将进入“生态赋能金融”的主力阶段,将继续通过五大生态圈与客户互动,完成客户的转化和留存。在生态圈发展起来后,再注入金融,借助科技的力量搭建起来的生态,反哺集团的综合金融业务,进而为客户带去更优质服务。